一、引言
液氮杜瓦罐作為低溫儲存設備(工作壓力通常 0.1~0.8MPa,設計壓力≤1.0MPa),其壓力升高是低溫工況下的常見風險 —— 若壓力超過設計值 10%~20%,可能觸發安全閥起跳、罐體應力超標,嚴重時導致焊縫開裂、液氮泄漏(-196℃低溫可瞬間凍傷皮膚、脆化設備)。根據 TSG R0004《固定式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察規程》要求,需實時監測壓力異常并及時處置,而 “精準識別壓力高的現象” 是安全應對的第一步。本文梳理 6 類典型現象,覆蓋 “可直接觀察、需儀器監測、易被忽視” 的場景,助力用戶快速判斷風險。
二、液氮杜瓦罐壓力高的三類典型現象
(一)第一類:直觀可監測的壓力異常現象(最易發現,需立即關注)
這類現象通過目視、聽覺或基礎儀器即可識別,是壓力高的 “首要信號”,通常伴隨壓力值超過 0.8MPa(常規杜瓦罐警戒值)。
1. 壓力表指針超量程或持續高位
杜瓦罐標配的壓力表(量程 0~1.6MPa,精度 ±1.6 級)指針超過紅色警戒刻度(通常 0.8MPa),或從正常 0.2~0.3MPa 在 1~2 小時內升至 0.7MPa 以上,且無下降趨勢;部分數顯壓力表觸發 “高壓報警”(聲光提示,屏幕顯示 “OVER PRESS”)。
多為絕熱層真空度下降(外部熱量大量傳入,液氮汽化加速)、增壓閥未關閉(持續產壓)或安全閥卡滯(無法自動泄壓)。
- 風險等級:★★★★★(直接提示超壓,需立即停機檢查)
2. 安全閥頻繁起跳或持續排氣
安全閥(起跳壓力通常 0.85~0.9MPa)發出 “嘶嘶” 排氣聲,且排氣時間超過 10 分鐘未停止;或短時間內(30 分鐘內)多次起跳(排氣→壓力下降→停止→壓力回升→再排氣),排氣口有白色霧狀液氮蒸汽(低溫氣體遇空氣冷凝水汽)。
罐內壓力持續超過安全閥起跳壓力,可能是增壓閥故障(無法關閉)、外部熱源強干擾(如杜瓦罐靠近暖氣、陽光直射)。
- 風險等級:★★★★☆(安全閥已啟動保護,但持續排氣會導致液氮過量損耗,且壓力源未消除仍有風險)
(二)第二類:設備結構的異常表現(需結合設備狀態判斷,反映壓力對罐體的影響)
這類現象是壓力高導致的 “次生反應”,雖不直接顯示壓力值,但能間接印證壓力超標,且可能伴隨設備損傷。
1. 罐體頂部或閥門接口處異常結霜
正常杜瓦罐僅液位計、出液閥附近有少量結霜(局部低溫),若罐體頂部氣相區、增壓閥連接法蘭出現大面積結霜(霜層厚度>5mm),且伴隨 “冷霧” 擴散,說明罐內壓力高導致液氮汽化量激增,低溫氣體從密封薄弱處泄漏(或絕熱層失效導致局部溫度過低)。
壓力高→液氮汽化率升高→氣相空間壓力進一步上升→若密封件老化(如增壓閥密封圈磨損),低溫氮氣泄漏至大氣,遇空氣冷凝結霜;或絕熱層漏熱→液氮持續汽化→壓力與結霜形成 “惡性循環”。
- 風險等級:★★★☆☆(結霜區域可能存在泄漏,需檢查密封件,同時監測壓力值)
2. 罐體輕微變形或異響
小型杜瓦罐(≤200L)罐壁出現輕微鼓脹(用手觸摸可感知弧度變化,對比正常狀態);大型杜瓦罐(≥500L)支座與罐體連接處有 “咯吱” 異響(金屬應力釋放聲),且伴隨基礎輕微震動(壓力推動罐壁形變,與支座摩擦)。
壓力超過罐體設計承壓極限(通常 1.0MPa),罐壁材料(奧氏體不銹鋼 304L)受內壓作用產生塑性變形,若壓力繼續升高,可能導致焊縫開裂(異響多為焊縫應力集中的信號)。
- 風險等級:★★★★★(最危險的現象之一,說明罐體已承受超壓載荷,需立即泄壓,禁止靠近)
3. 出液閥開啟時流量異常增大
正常操作時,打開出液閥(開度 50%),液氮流量穩定在 10~15L/h(根據管徑),若壓力高時,相同開度下流量突然增至 20L/h 以上,且伴隨 “噴射狀” 出液(出液口有明顯氣流沖擊聲),關閉閥門后流量仍有殘留(閥門內漏)。
罐內壓力高→液相液氮靜壓增大→出液時 “壓力推動流速加快”,同時高壓可能導致出液閥密封面變形(關閉后仍有縫隙,出現內漏)。
- 風險等級:★★☆☆☆(雖不直接威脅罐體安全,但流量異常易導致下游設備超流,且閥門內漏會加劇壓力下降后的液氮損耗)
(三)第三類:易被忽視的隱性跡象(需結合日常數據對比,提前發現潛在壓力高風險)
這類現象不直觀,但通過日常記錄的 “基準數據” 對比,可在壓力未達警戒值前發現異常,屬于 “提前預警信號”。
1. 液氮損耗速率顯著加快
正常杜瓦罐靜態損耗率(無出液、無增壓)為 2%~3%/24h(如 200L 罐每日損耗 4~6L),若壓力高時,損耗率升至 5%~8%/24h(每日損耗 10~16L),且未進行出液操作,液位計顯示液位下降速度明顯快于往常。
壓力高→液氮汽化量增加→部分氮氣通過安全閥微量泄壓(雖未起跳,但密封面有微量泄漏),或通過呼吸閥排出,導致液氮以 “汽化” 形式損耗,液位下降。
- 風險等級:★★☆☆☆(隱性風險,雖當前壓力可能未超警戒值,但損耗加快說明壓力在緩慢升高,需排查絕熱層或閥門狀態)
2. 氣相溫度異常升高
用低溫熱電偶(T 型,量程 - 270℃~50℃)測量罐內氣相溫度,正常狀態下氣相溫度比液相溫度(-196℃)高 3~5℃(約 - 191℃~-189℃),若壓力高時,氣相溫度升至 - 185℃以上,且與液相溫差超過 10℃(如液相 - 196℃,氣相 - 185℃)。
壓力高與溫度存在熱力學耦合(克勞修斯 - 克拉佩龍方程)—— 壓力升高→飽和溫度同步升高,同時若外部熱量傳入(絕熱層失效),氣相區優先吸熱升溫,形成 “高溫高壓” 狀態,溫差增大是壓力持續升高的前兆。
- 風險等級:★★★☆☆(提前預警信號,需在壓力達警戒值前排查絕熱層)
三、壓力高現象的核心成因與對應處置
識別現象后,需快速定位成因并處置,避免風險擴大,具體對應關系如下:
四、日常預防:避免壓力高現象的關鍵措施
- 定期監測基礎數據:每日記錄壓力表值(早晚各 1 次)、液位(每周 2 次)、氣相溫度(每周 1 次),建立基準值(如壓力 0.2~0.3MPa,損耗率 2%/24h),偏離 10% 以上需預警。
- 月度維護重點:檢查增壓閥密封性(用肥皂水檢測無泄漏)、安全閥起跳壓力(每年校驗 1 次,按 GB/T 12243 執行)、絕熱層真空度(每 6 個月檢測 1 次)。
- 規范操作:禁止將杜瓦罐置于陽光直射、高溫環境(>30℃);增壓時控制速率≤0.1MPa/h,避免開度過大;出液后及時關閉出液閥,防止液相泄漏導致壓力波動。
五、結語
液氮杜瓦罐壓力高的現象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 “壓力 - 溫度 - 汽化量” 耦合作用的外在表現 —— 從直觀的壓力表超量程、安全閥起跳,到隱性的液氮損耗加快、氣相溫差增大,每類現象都對應明確的成因。使用人員需牢記 “先識別現象、再定位成因、后科學處置” 的邏輯,日常做好數據監測與維護,才能在壓力高初期化解風險,避免因忽視現象導致設備損傷或安全事故。本文梳理的現象與處置方法,可作為現場操作的 “快速參考手冊”,助力低溫設備安全運行。